![]() |
富台國小學童快樂嗎? 陳鍵源 李安邦 ![]() 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從學校願景談起 富台國小的學校願景是「溫馨」、「祥和」、「健康」、「快樂」 快樂是很重要的,尤其兒童在國小階段中,是發展健全人格的重要里程,而幸福感正是評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(王鐘和,1988)。 至於幸福是什麼?每個人的觀感會依個人成長背景或生活事件而有不同感受。學童幸福與否向來也是社會關切的議題,如《講義雜誌》對全國廿二縣市、四十一所小五、小六學童進行「二○○五年小朋友幸福大調查」報告指出,有78.5%的孩子覺得自己很幸福,這是連續四年來小朋友幸福指數首次止跌回升(陳洛薇,2005)。而就學校的觀點而言,學校有義務?學童營造溫馨的情境,讓兒童在感受到關懷與溫暖中快樂成長。 九年一貫課程強調「學校本位」理念,學校需依學校的願景來擬定課程計畫,富台在正常教學的前題下,考量社區資源豐富多樣,以及充滿發展生機的學區特色,秉持著「精緻」的觀念來規劃各項設施及活動,希望將學校營造成「溫馨」、「祥和」的學習情境,將學生培育成「健康」、「快樂」的好兒童。 然而,學童的感受與學校的願景目標是否相符?學生是否感受到「溫馨」「祥和」的情境?是否達到「健康」「快樂」的學習目標?換言之,學生「幸福」嗎? 幸福與快樂的思考 「幸福」是什麼?「快樂」是什麼?Wilson(1967)指出所謂幸福感就是快樂(引自陳鈺萍,2004),中國哲學中也經常將幸福與快樂和混為一談(楊澤波,1997),西方哲學家將快樂視為幸福的要素之一(張勻翔,2002)。本研究將幸福與快樂視為同義詞,以探討學童達成學校願景—「快樂」的程度,並將研究內涵訂為「幸福指數」,以作為探討的基礎。 至於幸福究竟是什麼?下列各觀點值得我們參考: 哲學觀點 中國古哲強調修身養性、價值選擇、苦盡甘來的的愉悅感(孫效智,1997),是一種「和諧」的狀態(陸洛,1998);依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看法,幸福是一種倫理、一種善行、也是一種快樂,是人生的終極目標、是人類成功的表現(張勻翔,2002),是人類提升靈魂的根源力量、是理性超越感性、實踐智慧的至高境界(黃資惠,2002)。 社會科學的觀點 人無法離開社會而獨自生存,幸福感可從個人到與人際互動,甚或社會事件均有密切關係。從情緒、認知與身心健康分析幸福感著重的層面來看,它可以說是滿足、滿意、愉悅、心境的平和與成就感的總和。人際方面來自親人、同儕、師長與陌生人的互動良好與否關係,當正向情緒大於負向時,則傾向快樂的感覺(黃資惠,2002)。 心理學觀點 大致可從需求滿足、人格特質、個人判斷與動力平衡觀點來看。Maslow(1968)認為人有生理、安全、愛與隸屬、尊重、自我實現等不同層次上的需求,在不同需求滿足過程中,每個人或多或少體會到所謂的「幸福」,有的人認為物質需求滿足便是幸福:有的人認為沒有壓力,生活穩定就是幸福;有的人則需有愛或自我實現才有幸福的感覺。 人格特質則是基於個人看待世事的心態,人格的形成與家庭環境、成長背景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,快樂與否來自個人認知與記憶的連結;或是先天遺傳與後天學習的結果,以作為是否快樂的感受(Veenhoven,1994)。 判斷的標準來自於相對、比較後所得的結果,比較的標準可能會隨情境改變、隨發生的事件而改變(動力平衡觀點),此標準為個體所選取建構的(Veenhoven,1998)。當面臨的事高於標準時,就會引發幸福感,此比較參照標準可能是人的因素,如家人、朋友、社經地位相近的人、或不認識的人;可能是過去經驗;可能個人理想和目標以及個人抱負水平等等。
學童幸福的相關因素 由於幸福感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感受,是個人認知與情緒對自己本身及生活情況做整體評估的結果,可能受到學業成就、人格特質、班級氣氛、人際關係、家庭因素、生活事件等影響。黃資惠(2002)綜合各項研究結果與影響因素,將學童的幸福感區分為自我肯定、生活感受、人際和諧與環境滿意等四個幸福向度。 調查設計與實施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本校全體學童為調查對象,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。 調查工具 考量本問卷調查對象為一至六年級,為使各發展階段的學童能充分明瞭題意,以及個人能充分自由表達生活的感受,本調查問卷略去學童之情緒、家庭、社會互動等因素,以黃資惠的「幸福向度」為基礎,依「學校生活為中心」、「學童主體由近而遠」之「個人-同儕-教師-班級-校園-環境」設計方式,擬定「幸福指數」問卷內容為兩部分: 第一部分為基本資料,以填表人之「性別(男,女)」以及「就讀學年」作為分析之基礎。第二部分為幸福指數問卷,擬定各題內涵如表1。設定量尺以「是」與「否」二選一之學童熟悉方式進行。表1最右欄位(幸福向度)在問卷中不顯示。 表1 幸福指數問卷
實施程序 學童的幸福感經常受到生活事件或人際互動的影響,比如特殊節日或學習活動的期待、活動後的效應、或是教師與同儕的暗示等等。由此,本調查通知如下敘述:
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調查所獲得問卷回收後,剔除答題不全與無法判讀之無效問卷,將有效問卷編碼後,輸入EXCEL套裝軟體中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。並以描述性之「次數」、「百分比」等,從「不同性別」與「年級」等背景變項,了解本校學童在幸福指數各題意所顯示現況。 問卷回收 本問卷依實施程序進行調查,總計發出1,780份,問卷以班級為單位共回收1,616份,回收率90.8%,回收概況統計如表2。 表2 幸福指數問卷回收統計表
結果與分析 以下指數係依回收問卷,凡問卷各分項指數勾選「是」者註記“1”分,勾選「否」者註記“0”分,並轉換為「同意」百分比,如表3富台幸福指數總表。 富台幸福指數 表3 富台幸福指數一覽表 單位:%
依表3所示,富台全校幸福指數總平均為81%,比較《講義雜誌》九十四年三月份的調查結果:「全國有78.5%的小五、小六學童 觀察各年級在整體幸福程度的差異程度,從一年級至六年級其百分比依序為93,85,82,86,82,69,顯有隨年級增加而降低之現象;如從分項指數來看,其中第3題「我喜歡學校的環境」、第5題「我覺得同學喜歡我」、第7題「我覺得老師喜歡我」,其隨年級下降的趨勢更為明顯。 生活感受
第10題「覺得自己很快樂」是檢視學校願景目標「快樂」的達成程度,此命題綜合了整體的生活感受。參考表3數據顯示,富台兒童的快樂程度為85%,很難說這個值是高或是低,該對「快樂」的願景是滿意或是不滿意;摘要表3繪製成圖2,觀察得知:中年級與低年級比高年級過得無憂無慮,或許是高年級由於漸漸有了課業的壓力,進入青少年期的煩惱,或是家庭的因素等等,或許都是兒童不快樂的來源。資料顯示有85%的同學表達了快樂的感覺,學生若能快樂的生活,也能喜歡學校安排的活動,必能引起學習的動機,增進學習的成效。
然而,對於第3題「我喜歡學校的環境」部份,全校有四分之三的同學喜歡學校的環境,相對於其他分項比值低,從一年級的97%下滑至六年級的55%(如圖3);對照表7,當其他項目都喜歡僅不「喜歡學校的環境」者,以四、五、六年級比例較高,或許因為高年級的學生喜歡室外的活動,而感覺到活動空間的不足,因而忠實地反應其感受。 人際和諧與自我肯定 其次就圖1來看,發現以第4、6、8題「喜歡同學、老師、班級」等「人際和諧」向度的指數最高,這正是學童最可愛純真之所在,顯見教室的氣氛是正向發展的;然而,在同儕、老師對自己的看法上,即「我覺得同學(老師)喜歡我」的「自我肯定」向度有偏低現象(第5題66%與第7題74%)。若與「我喜歡同儕與老師」(第4題與第6題)相比對,其兩者之間的差距甚大,與期望有所不符,或許學童十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,卻又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關懷有關。即使如此,學童在「自我肯定」雖然較低,還是喜歡自己的班級(87%),其中原由有深入探究之必要。 性別差異 依性別觀察各年級差異,整理如表4所示: 表4 各年級不同性別之幸福指數 單位:%
表5 是否與性別相關的卡方檢定表(df=1,p<.05,表中未註明者為不顯著)
整體而言,「女生」的滿意程度大於「男生」,惟發現六年級學童中部份命題有「女生」較「男生」低者,如表4粗體字顯示,其中差距最大的是「人際和諧」向度第4題「我喜歡我的同學」,此耐人尋味的現象,提供探討的空間。 「人-我」及「我-汝」的關係
同儕關係:整體而言,學童喜歡同學(第4題),比率約為八成至九成;第4題與第5題「我覺得同學喜歡我」兩相比較,第5題普遍較第4題落差一成至三成,如一年級相差11%,六年級則相差31%;顯示學童對人際關係的處理與自我肯定較缺乏經驗或信心,愈高年級的比值愈低(如六年級僅53%);對照表7當其他項目都喜歡的情況下,對於不「覺得同學喜歡我」者,占所有答題類別之第二高,且散佈於各年級學童;此數據顯示在教學輔導上應予以加強關切與注意。 觀察表4中第5題「我覺得同學喜歡我」的性別差異,其中五年級(55%)與女生(70%);參閱表5卡方檢定,具有性別顯著差異,顯示出性別的不同具有絕對的看法。
師生關係:觀察圖5顯示得知,中年級與低年級的學童普遍喜歡老師(第6題);比較引起興趣的是:相較於第7題「我覺得老師喜歡我」,一年級學童有93%感受到老師喜歡他(她),二年級以上則相對降低至七成,六年級學童僅半數認為老師喜歡自己(52%);顯示出不同年級對「老師到底喜不喜歡我」的觀感差異甚大。就教育的立場來看,六年級學童主觀的感受非常值得老師們思考,是否在愛與關心的表達上,以完整與直接的方式較為妥適? 觀察表4中「我覺得老師喜歡我」的性別差異,其中五年級的男生(54%)與女生(76%)相差二成,此差異可能顯示出某種意義與內涵。參考表5卡方檢定,一年級至五年級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,因此,此觀點可提供教師參考,應降低因性別差異而有不同的期望,以提供學童一種公平的心理環境。 班級差異 問卷的回收係以班級為單位,惟不註明班級,僅於編碼時加註年級與班別序號,以作為班級間之分析依據。經統計如下表所示: 表6 班級差異統計表 單位:%
檢視表6,發現高年級的標準差高於低年級與中年級,其高年級之第6題與第7題的標準差高於其他項次,繪製中年級與高年級班級分布圖
歸納圖6與表6發現,以各班統計為基礎,從童學自我對「個人-同儕-教師-班級-校園-環境」的幸福程度,各年段各班「個人-同儕-班級-校園-環境」的差異程度較小,而高年級各班對「教師」感覺的差異性較大,值得深思差異的來源所在。 整理並分類回答問卷如表7,發現學童在其他項目滿意下,每個項目均表同意者達37.9%,僅一項達「否」的前二名依序為第5題「我覺得同學喜歡我」(5.6%)、第3題「我喜歡學校的環境」(4.1%),此數據可支持學童感受最深的兩個項目。 表7 答卷統計分類統計表
結論與建議 本調查研究主要是嘗試了解本校願景的實施概況,探討本校給學童的感受。然而,幸福感受是個人綜合各變項的總和,至少應包括家庭、學校、社會與人格特質等。本研究僅針對學童在校內感受所做的幸福感受調查,主要強調學校情境的重要。 對於滿意度究竟在多少比率以上為佳,是一種主觀的看法,惟以本調查研究而言,在80%應是可以被接受的參考點。本研究所列舉的向度也許主觀,量尺也可能過於簡化,然而就了解學童真實感受而言,調查結果應有參考價值。基於上述資料分析與討論,我們發現學童在「生活感受」與「人際和諧」上,有較高的滿意程度,在「環境滿意」與「自我肯定」上的滿意程度較低。茲綜合結論分述如下: 一. 富台國小學童在校內的生活是快樂的。 二. 大部份的學童覺得自己幸福,而且喜歡學校的一切。 三. 女生的幸福程度大於男生。 四. 學童的幸福程度與年級高低成反比。 針對調查的結果與分析,提出下列的努力方向: 一. 學校環境方面 學校環境是學童較不滿意的部份,環境是一種空間與人文交會的整體觀。關於學校空間的大小,本校校地狹窄且受限於社區快速發展,在校地空間擴充上,無法立即改善,目前應以妥適的空間規劃與精緻的情境佈置為努力方向。 二. 學校活動方面 大部分學童表示喜歡參加學校的活動,可見教師過去所精心舉辦的各項活動獲得學童肯定。將來更應持續以精緻的理念,時時發揮創意,精心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活動,如此方能讓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動機,達成有效的學習目標。 三. 教師方面 從學生「人際和諧」與「自我肯定」的反應,如「我喜歡同學」「我覺得同學喜歡我」,「我喜歡老師」「我覺得老師喜歡我」的高低落差情況下,建議教師同仁從學童的身心輔導與自我覺知上著手,深入了解學童對生活、人際關係的感受,營造溫馨的情境,充分表達愛的關懷,而且要讓學童體會到這份關懷。 四. 關於本研究 本研究從學生的幸福指數著手,探討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的快樂程度,若能定期蒐集相關資料,歷經數年再加以分析探討,應有助於學校與班級的經營。 結語 從幸福指數來探討「快樂」願景的達成程度,是學校本位課程的評鑑歷程之一。雖然有81%的學童覺得很幸福,有85%的學童覺得快樂,但我們仍然要特別關注不幸福、不快樂的部份,我們都具備教育的理念與教學技巧,也都明白在學習的過程中,快樂是學習的動力。因此,只要有一個學童覺得不幸福或不快樂,都是值得我們警惕的。 孩子的幸福是我們的責任,讓我們努力營造溫馨祥和的學習情境,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。 參考文獻: 王鐘和等譯(A.Arkoff著)(1988)。適應與心理衛生。台北:大洋出版社。 張春興(1993)。現代心理學。台北:東華書局。 陳鈺萍(2004)。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。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。未出版。 陳洛薇(2005)。幸福嗎?78.5%學童說yes!。中國時報C4版。94.3.10。 黃資惠(2002)。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。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。未出版。 張勻翔(2002)。亞里斯多德《尼各馬科倫理學》之幸福觀—由「幸福」與諸概念的關係談起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未出版。 孫效智(1997)。道德與幸福之間。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,29-43。 陸洛(1998)。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、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。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:人文及社會科學,8卷,1期,115-137。 Veenhoven, R. (1994). Is happiness a trait?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.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, 32, 101-160. Veenhoven, R. (1989). Is happiness a relative ? In Forgas, J. P. & Innes, J. (Eds.), Recent advance in social psychology: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. North Holland:Elsevier.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最佳瀏覽解析度:1024*768 |